專業音響 基本概念精選內容在Dcard、mobile01、PTT PC版的網友經驗分享跟推薦

在熱度網列表中整理了包含專業音響 基本概念的熱門影片跟討論,有23篇Facebook的貼文內容,其中有李開復 Kai-Fu Lee、LPComment 科技生活雜談、楊忠憲 K線捕手、劉南琦臨床心理師、Hannah敗家愛旅行等,共有18位網友參與留言討論,有4則IG的照片貼文,包含了有馬世芳、CB〰️減醣、低醣、低碳飲食|日常|運動等,同時還有2篇留言的反饋,這些都會是網友討論與注意的專業音響 基本概念有關!另外還有關於專業音響的相關影片還有專業音響品牌的各種內容以及專業音響架的相關資訊這些都可以在這個專業音響 基本概念的列表清單中。

瀏覽更多網友們參與討論與知道的專業音響 基本概念是什麼內容吧:

李開復 Kai-Fu Lee
2019年11月13日
熱度指數:656
按讚數:618
留言數:8

近年接受的最長也是最細緻的採訪,人物雜誌記者像私家偵探一樣,從我和朋友的交談,從各種出乎我意料的文字視頻資料裡面,打開了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一面。有不少獨家的秘聞,歡迎點擊。

李開復:最大化戰爭的倖存者

本文來自《人物》雜誌
文|李斐然
編輯|朱柳笛
攝影|尹夕遠

……………………………………

坐在李開復對面是一種持續的挫敗和絕望。技術要比人性更根深蒂固地活在他身上,那種感覺很像是跟Siri聊天,全程剔除人類情緒。這讓人產生一種不太對勁的迷惑:如果他參加圖靈測試,能通過嗎?

這種最大化的氣質只在一種狀態是合理的,那就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個最典型的科學家故事,一個天才,迷戀技術,與機器共存,活在實驗室裡。但顯然,李開復早在30多年前就放棄了這條路,這也是他的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天才決定離開實驗室,投身複雜、渾沌、充滿局限又充滿活力的商業社會,活在人群中。

┃最大化戰爭

李開復的西裝褲口袋是一個精確測試後確定的尺寸,它和最新款iPhone的尺寸貼合,既不會淺到放不進去,又不會深到不容易取出來。在重要場合,他會戴寬度7釐米的細領帶,比市面上大部分領帶細1釐米,因為他經過實驗發現,這樣的搭配顯瘦。就連他的笑容,都像是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偶像營業時的idol smile,這是他大部分照片裡的固定微笑的弧度。

坐在這樣的李開復對面是一場持續的心理危機。他的人生經歷被量化,像一個可查詢的資料庫,他的回答基本上全部出自他出版過的8本書,以及迄今為止發表過的公開演講、訪談和文字記錄。如果你讀過這些內容,就可以準確預測他每一次的答案。因為不管問題是什麼,他都會繞回到這些公開信息的範疇之內,邏輯落點始終是——“世界因你而不同”,每個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而現在,我們應當關注“AI未來”。這些是他的自傳標題,也是他研究後發現最適宜大眾傳播的話題。

他的生活是一場最大化的戰爭,在有限條件裡,最大化時間,最大化效率,最大化確定性,不允許冗餘。偶爾助理給他在兩個時間段中安排了休息,會遭到他委婉的批評:時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這場最大化戰爭貫穿了李開復30多年的職業生涯,他擁有一個商業偶像的完美履歷:畢業於學術頂尖的哥倫比亞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工作過技術最頂尖的科技公司,蘋果、SGI、微軟、Google,而後在2009年創辦創新工場,投身中國的創業熱潮。

在每一個階段,他都創造過最大化的奇跡:在蘋果,他曾將尚處於實驗室階段的前沿語音辨識系統,壓縮了1000倍後應用在當時的蘋果電腦裡;在微軟,他創建了微軟中國研究院,這成為後來世界知名的微軟亞洲研究院,走出來許多AI領軍人物,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稱為“世界上最火的電腦實驗室”;Google中國也在他的推動下,從一個人到700人的團隊,實現了最具歷史意義的當地語系化。

過去10年中,他的最大化戰場是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創新工場所投資的項目超過350個,已經誕生了17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基金規模超過20億美元。“創業本身就是一場最大化。人們在創業環境中得到的成長,是在其他環境裡不會得到的。創業就是做出了有限性和無限性之間的連接,達到了人的最大化。”

技術造就的商業奇跡,是過去10年間中國互聯網的獨特景象。技術高度集中化了效率,放大了個人的力量,讓所有人親歷了一場肉眼可見的奇跡——一個創業者能改變所有人購物的方式,一個聊天工具能顛覆此前所有的通訊龍頭企業,一個網紅主播能直接決定一款口紅的生產……中國市場成為全世界資本最為矚目的新大陸,它吸引著一個又一個人投身這片土地的最大化戰爭,在這裡,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親手創造一場影響14億人的奇跡。

“看到時代的變遷,看到迎頭而來的機會,總在想怎麼去調整自己,才能捕捉到這些機會。如果你讓我每天做一樣的事情,我會枯燥到死。”李開復說,“每一年我說不出來我做了兩三件很驚人的事情,好像就白活了。”

不過,這場最大化戰爭也多少吞噬了人性。在家裡,他陪家人的時間是經過精密規劃的最大化策略,“既不會少到讓她們抱怨我不是好丈夫、好父親,又不會多到影響工作效率”。妻子謝先鈴有次跟他吵架,氣到離家出走,不接電話,不回短信。結果,李開復選擇用技術回應。他在Google搜了大概1000條道歉短信,從裡面挑了50條比較接近他的口吻的,自己又寫了50條,湊成了一個100條道歉信的資料庫,然後寫了一個程式,每隔45分鐘隨機發送短信,不間斷地一直發,連續發送到第三天的時候,妻子敗給了程式,認輸回家。

創業夥伴陶甯從微軟時代就認識了李開復,那時候,連跟他吃飯都是一場智力競賽,要一邊吃一邊玩難度極高的推理遊戲。她注意到,同樣使用語音輸入,李開復的語音轉化準確率要比周圍所有人都高。因為他常年訓練自己,用機器習慣的穩定狀態說話,“不要只train機器,還要train自己。”

與他結識近14年的黃蕙雯是創新工場現任CMO,起初她並不想接受這份工作,就跟李開復說,北京霧霾好重,我不要搬過去。結果過了一會兒,她在微信上收到了他的答覆,他依次發來中國氣象局的監測結果、社科院的研究報告,以及協力廠商機構的觀察統計。李開復糾正她,準確的事實是,北京的空氣品質已經有了大幅改善。這構成了李開復強悍的說服力,但也讓黃蕙雯不得不沖他吐槽:“你一定要每天都過得這麼用力嗎?”

所以,坐在他對面是一種持續的挫敗和絕望。技術要比人性更根深蒂固地活在他身上,那種感覺很像是跟Siri聊天,全程剔除人類情緒。這讓人產生一種不太對勁的迷惑:如果他參加圖靈測試,能通過嗎?

這種最大化的氣質只在一種狀態是合理的,那就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個最典型的科學家故事,一個天才,迷戀技術,與機器共存,活在實驗室裡。但顯然,李開復早在30多年前就放棄了這條路,這也是他的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天才決定離開實驗室,投身複雜、渾沌、充滿局限又充滿活力的商業社會,活在人群中。

┃與複雜共存

商業世界有一些暗號。特別是創業者見投資人時,他們一般不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你只能去捕捉一些訊號——聊天中他有沒有看手錶,中途接電話有沒有回來,如果聊了半小時他還在提問,要麼這次有戲,要麼他不懂這個賽道,想讓創業者幫他普及一下背景。最直接的失敗徵兆是,“我後面還有個會。”

但是,李開復會給出不太一樣的訊號。他愛談論技術,見他需要準備好充分的資料材料,以備他即時提問。他尤其鍾情于技術天才,有時甚至會打破自己縝密的時間規劃,跟他們多聊。可是,如果技術天才只講技術,他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你的想法太天真了。”

他的本質是一個電腦科學家。在成為投資人、創業者、職業經理人之前,他是足以躋身世界一流的人工智慧專家。電腦博士李開復設計過一款人工智慧博弈程式Bill,擊敗當時奧賽羅棋世界冠軍;他還使用一種叫做“隱瑪律可夫模型”(HMM)的方法,建造出世界上第一套非指定語者連續性大詞彙語音辨識系統Sphinx。學術界一種開玩笑的說法是,衡量一個人的研究高低,就去看他的論文能在多少年後還持續折磨著後輩入行必讀。而李開復的論文,直到今天還有程式師將其翻譯成中文,細細研讀,距離他發佈這些論文已經33年了。

走出實驗室後,他親歷過這個時代幾乎每一次最重要的技術變革,參與它們的落地。陶寧記得,即便在微軟、Google這樣的頂尖公司,想要讓技術進入產業也是一場惡戰,李開復要反反復複做演示,跟不同人群磨合,他們之中大部分人不懂技術,“99%不是你的技術同類”,但他們又有自己的立場和顧慮,李開復的工作就是需要彌合這種人群之中的認知差異。

商業是人構成的戰場,在這裡,贏的關鍵是學會與複雜共存。尤其在中國創業,是一場全世界最殘酷的戰爭。所有參與者將最大化推向極致,只有親自下場,你才能明白這種現實的顛覆性力量。天才的最大失利往往不是技術缺憾,而是誤讀了人,誤讀了人性,誤讀了人群之中的風向。

在微軟的時候,到美國總部開會,坐滿一屋子的天才工程師總提中國盜版,討論的主題都是怎麼抓、怎麼告、怎麼正版化、能賣多少錢。“我說你們根本不懂中國人的思維,我就帶他們來中關村,教微軟的人怎麼理解中國市場。”

李開復設計了一套小實驗,他讓來北京的美國高管們先去一趟當時的電腦大賣場海龍大廈,每人發同樣的錢,買一個電腦回來,去親眼看看在中國做生意是什麼樣子。結果在中關村購物一圈,連最理性的CTO都陷入了中國充滿感染力的消費亢奮之中,回來熱情地跟李開復說,什麼都有,什麼都有,什麼都有!那是一種誰也阻止不了的商業生命力。只有親歷才能明白,你沒法跟一顆破土而出的種子講道理,靠理智否定它的生長。它會不惜一切代價活下來,最優解是與它共生。

過往的經歷把他訓練成一個務實主義者。2006年,他參加香港科技大學前沿研究討論會,臺上坐著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時任科大校長、物理學家朱經武,還有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阿蒂亞爵士。他們熱烈地討論“詩人科學家”這個議題,數學好美啊,數學充滿想像力,只有他不太同意。

李開復很客氣,這是他身上的另一個重要特質。他婉轉地提醒:“這個世界需要有像他們那樣偉大的科學家,留在高校研究院,來探索數學之美,但是也需要像我們這樣的工程師,來把它做成有價值的東西,解決人類的問題。這兩者缺一不可。”

他必須要學會在人群中生存。王詠剛是創新工場CTO,也曾在Google工作了10多年。他知道,跟形形色色的人談技術,是個苦差事,講深了大家聽不懂,講淺了大家覺得沒有用。碰上完全不懂技術的人,尤其是傳統產業的老闆,也得講得下去才行。他有一次聽到李開復不得不跟一個地方老闆解釋,“AI是一種新時代的Excel”,因為Excel對他們來說已經代表了複雜,他耐心地解釋,“像Excel那樣,你把資料填進去,結果就能算出來。”

“我就沒有開復那樣的好脾氣,講不明白我就不想說了。但是他還是很有熱情,能在不同場合,耐著性子,讓所有人聽懂。”王詠剛說。

“市場接受了,技術就得到了承認;市場不接受,再奇妙的技術也不名一文。”李開復曾這樣寫道,市場是一切技術的試金石,只有不適應市場的技術,沒有不適應技術的市場。就算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技術不能落地,也在市場一文不值。

整個過程都要對抗人群中的懷疑、不解和誤會。智明星通的CEO唐彬森說,10年前覺得李開復不像個投資人,每天叮囑他關注技術趨勢,“老發一些沒什麼用的話”,“我們還在創業苦哈哈的,滿腦子想的還是人怎麼招啊,工資怎麼發啊,他老說要all in移動互聯網,老說比爾·蓋茨的名言,‘人們永遠會高估一兩年的發展,而低估了未來10年的發展。’我當時心想,手機螢幕就這麼點大,性能又特別差,能怎麼樣?”

如今,技術奇跡驗證了李開復的判斷。前不久,創新工場10周年紀念,他給李開復發了一條資訊,“偉大的時代需要有偉大的想像力。”

然而,人群之中,質疑總免不了。出現負面評論的時候,陶甯和李開復經常爭論。李開復希望能把事實解釋清楚,但陶寧告訴他,如果他相信,自己事業的目標是把技術落實進產業裡,就必須專注於技術的落地,“活在一種不理解中,學著與噪音、反對、誤解共存”,對這個世界說,那好吧。

“你說他沒有生氣過10分鐘、1小時,他肯定是不高興的,但是他得用理性的方式去處理。”陶寧說。“況且,創業中太多你想要做的事情,已經填滿你的時間了。像開復這樣從學界跳到工業界,面對客戶、投資人、產品、團隊,他已經生活在人群之中了,必須學會接受過程中的噪音。”

這大概就是時代留在他身上的一種複雜性。他的技術信仰分成兩半:前一半是個科學家,能寫最複雜的論文,調教機器理解人類;後一半是個商人,能洞悉客戶的需求,教會人類理解機器。自始至終,他都是流動在兩者之間的人。

┃吞噬與救贖

技術將李開復的最大化戰爭推向了頂峰,他不僅要最大化技術在商業上的效益,還要最大化自己的影響力。

微博最熱的時候,他給自己的微博寫了一個AI程式,讓機器自動抓取即時熱門的話題,以及與他有交集的主題,以影響力排序轉發,連發送時間都是精准實驗的結果,間隔10分鐘發會掉粉,間隔40分鐘發又不能實現每天發送量最大化,衡量過後得到最優解,間隔30分鐘發一條,每天發送25條,以實現每天穩定漲粉的目標。機器全程類比人類發送的隨機性,避開整點發佈,以免留下機器痕跡,機器甚至能代替他自動回復留言,為他增加粉絲互動頻率,維持熱度。

那段日子,向來平靜的李開復持續生活在一種強烈的情緒衝擊裡,憤怒、喜悅、興奮、焦躁,所有血流都沖向大腦。他每天都會檢查自己的粉絲數,如果沒有達到增長預期就會不高興。他變得對最大化數值有所偏執,“一場演講沒有1000個人我就不去,每天微博不新增1000個粉絲我就不開心,一個記者來採訪我,讀者不夠多我就拒絕。”

一切都是最大化的工具。曾經的創新工場合夥人王肇輝結婚,邀請李開復致辭,儀式結束後,他發現李開復寫了中文發言稿、英文發言稿,在微博、推特、臉書全平臺上都發佈了一遍。作為新聞發言人的他感到高興和感動。但是,李開復大女兒上大學收到的父親的信,也被父親同步發在了網上。雖然贏得了點擊率,女兒卻非常不高興。

今天回憶起這一切,最大化影響力的念頭“就像腫瘤一樣長在我身上,頑強、固執,並且快速擴張”,直到疾病的突然到來。

在經歷了常年的熬夜、高壓、疲勞作戰的生活後,李開復的體檢報告裡檢測出腹部存在26個腫瘤,醫生確診為淋巴癌四期。當整個中國互聯網在井噴似的蓬勃發展時,李開復花了17個月養病。最大化戰爭暫時休戰。

休假對於他來說,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一開始,他還不能正確融入這種生活裡面。在動完手術的幾個小時後,他還試圖再度投入工作。他在家的臥室裡搭建了一個工作臺,用金屬臂把顯示器懸掛在枕頭上方,躺著回復郵件。

因為生病的緣故,他提前立下遺囑。寫遺囑的時候,他第一次認真注視自己手裡的筆,“那支筆曾在上萬冊書上簽名,暢銷的自傳,鼓勵中國年輕人努力工作、開拓事業的書,這些書每一本反響都很好,如今,同一支筆卻見證了我的失敗。”

寫完遺囑,他坐在母親旁邊,母親已患阿爾茲海默症多年,只能勉強認出他。直到那一刻他才意識到,自己最大化的影子還有另一面。自傳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故事,但對當時在美國陪讀的母親而言,那是寂寞的回憶。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兒子上課的時候,她只能在家對著電視,一台一台換。因為語言不通,她只看得懂一個猜價格的節目,節目很熱鬧,但她也只能猜測這種熱鬧。從天亮到天黑,只有捱到兒子回家,才有人跟她說話。

成功人生的所有細節都顯現了另一個模樣。在臺灣養病期間,他試著參與家裡的裝修,兩個女兒告訴他,過去他花了大工夫,把房間佈置成公主房,買小星星的貼紙,自己一顆一顆貼在天花板上,但其實,她們並沒有想要成為公主。

小女兒說,她更想要收到爸爸的信,因為爸爸過去經常寫信,寫給爺爺奶奶,寫給媽媽,寫給姐姐,但是他已經很久沒寫了,自己高中畢業的時候,還會收到爸爸的信嗎?

生病期間,李開復重讀了許多年前自己父親寫來的家書。原來早在他事業的最開端,父親就曾在信裡,反復叮嚀 ——

先鈴、開復:

先後接到你們來信,一則以喜,一則以慮(我未用“憂”字)。喜看開復的研究受到別人的注意、重視,但我要說一句話是,做學問的要有自尊心,但更要有謙遜心。學習是無止境的。

經過了這麼多年後,他終於開始理解,和自己渴望的最大化不同,父親治學的根基恰恰是渺小。父親70歲的時候選擇當教師,教了幾十個學生。學生寫給他的訃文裡反復提到這位老師謙遜的治學觀點,他相信研究任何歷史最忌諱的是“成見”,“歷史是沒有官方說法的”,自己的觀點也不是最終的答案,應該歡迎反駁,包容不同的意見。

“我才發現,他寫給我的每一封信裡都隱含著一些人生建議。他教我怎樣去做一個更好的人,不要為了一些沒有價值的事情讓自己太忙碌,做人要謙虛,千萬不能驕傲。父親通過這些信,以非常溫和的方法來傳遞他的愛,而我感知得太晚了。”

在臺灣養病期間,住在他家附近的鄰居楊柏林是一位畫家。他看了李開復的故事,送來一幅畫。這幅畫是很多種顏色一起在流動,黑色包裹著紅色,藍色流向了金色,畫面正中央是蔓延開來的白色,如同水一樣,不斷流動,這是他所理解的李開復。

楊柏林說,他在李開復身上看到了自己。這位畫家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就是“影子和自我”,而在李開復身上,他看到這個主題的又一次呈現——“真實的我是影子的救贖,而影子的另一面,是我更遼闊的世界。”

┃回到人群中

病癒回到工作中,李開復回到了他的平和狀態。他是一個始終很客氣的人,很少生氣,總是保持弧度穩定的微笑。最大化模式並沒有完全消退,連軸轉地飛行、演講、開會。妻子常常問李開復,“你到底要幾歲退休啦?”

他還不想退休,多久都不想。他還在享受流動在人群中。今年秋天,李開復去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演講,飛回北京沒幾天,又到釣魚臺國賓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在會議間隙的大廳,遇到的幾乎每個參會者都會跟他打招呼,停下來聊一聊。他像水一樣流動在不同群體之間,對決策者解釋技術的苦處,得給民營企業一些幫助,然後鼓勵研究員多參與實踐。

只是,贏已經不重要了。“經歷的災難多了,人就學得會客觀了。人從挫折中學到的東西,遠比成功裡學到的多。碰到好多問題,上報紙了怎麼辦,大會不能開了怎麼辦,他們說,開復你怎麼還這麼鎮定?我說我都被微軟告過了,這算什麼?我都得過癌症了,還怕什麼?”李開復說,“這一生活得已經很值了,得到了超過我能想像的很多東西,我已經很感恩了。如果我失去一切,那也值了。”

在互聯網世界,這也許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平靜。他的辦公室位於中關村,就在樓下吸煙區,休息時間會有許多掛著工牌的人聚在一起抽煙,他們鎖著眉頭,抱怨美國貿易管制黑名單、競爭對手使過的黑招、擴大市場的壓力……互聯網,一種焦慮、廝殺、競爭的象徵,是全世界最殘酷的競爭市場。焦慮是他們被這個技術時代所塑造的一種底色。

經歷過技術時代屢次變革,現在的李開復覺得,在10年中國互聯網中誕生的最有價值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背後精於執行的人。“我覺得中國創業者是很強大的一批人,整體來說他們不會是很恐懼的人,一方面有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萬一真的做不成,那就公司關了再創一家,做一家倒一家,倒一家就再開一家,真正厲害的創業者都是這樣起來的。”

一個重要的領悟是,人的最大化,不能做簡單的量化。一個不能透露姓名的創業者說,當時他有一個合夥人,很多投資人不看好,都不願意投。但李開復對他說,“我知道這個事你肯定會踩坑,但我也知道如果出了問題,你也可以收拾得了,所以我們冒一點風險,還是會投。大不了到時候麻煩一點,幫你解決問題。早期多犯點錯誤,總比後邊犯錯成本小得多。”事實證明,他的合夥人果然出了問題,但這名創業者也的確熬過了這個錯誤,帶著公司成長為市場的關鍵玩家。

最近,李開復開闢了一個新的最大化戰場——讓AI落地。

他在創新工場設立了一個人工智慧工程院,給學生做技術夏令營,找傳統產業談合作,還聯繫了大學,幫忙設計人工智慧的教材。作為人工智慧工程院的執行院長,王詠剛常常和他一起出差,去工場考察。他在一家工場車間呆了一天,生產線上1000多個人,王詠剛挨個去看每個人的工作,看看能不能用自動化取代。車間工人用很細的鑷子,貼一張小小的貼片。一個工人一整天困在自己的工位上,反復這個枯燥的動作,拿起來、貼上,再拿起來、再貼上。這是一個亟需得到解放的重複性勞動,但是,今天的AI只能在虛擬世界起效,做語音和人臉識別還可以,一旦進入真實世界,又粗糙又笨拙,遠遠不能取代細活兒。

“那天出來我就在想,未來AI是一個無論怎麼想像都不過分的發展。讓它發展取代工人,這不是一個效率問題,而是一個人道問題。人類是不應該被困在這種枯燥的重複性勞動裡的,應該做一些更自由的事情。今天的AI還在非常非常早期的起步階段,如果AI真正能落地達到90分的話,世界會變得非常不一樣。這是我或者開復,以及一些做AI科研的人所相信的AI。”王詠剛說。

這又將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就像是他所親歷的每一次技術落地,又要跟決策者建言,又要面對陌生人的迷茫和質疑,想辦法讓人聽得懂,又要耐心勸服創業者相信,這背後是下一場技術奇跡。但李開復似乎很享受這件事,每天連軸轉地面談,演講,參加討論。

1983年,李開復在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那裡是世界人工智慧尖端研究的前沿陣地。他的博士生研究計畫中這樣寫道:

“人工智慧是人類學習過程的闡明,人類思考過程的量化,人類行為的解釋,以及對智慧原理的瞭解。它是人類瞭解自身的最後一步,我希望投身這門新的、有前景的科學。”

今天重讀這番宣言,李開復似乎的確在用自己的時間,踐行著這場實驗,他把自己訓練成機器的思維模式,量化自己的行為,去教機器理解人類,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機器的理解,把它推向人類,實現“人類瞭解自身的最後一步”。

“我確實是用了20年的時間,才慢慢地瞭解他,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不是個最理性的人,他是一個像我們一樣的人,是一個領導,一個下屬,一個朋友,一個長輩,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他是一個生活在人群之中的人。”陶寧說,“他的主線是忠於技術,圍繞著技術他做了所有事情,做了研究,做了產品,做了投資,收集了人才,也獲得了很多朋友。技術改變了他的人生,他也因為身處這樣的技術時代,改變了別人的一生。”

┃只屬於自己的房間

現在的李開復試著活在一場最大化的寬鬆裡面。他已經不怎麼再發微博了,自動定時發佈的程式已經終止了,他只會偶爾上去看看評論。過去看電影,他會按照IMDB排序,從9.2到6.5依次看,他在家裡裝了160T的伺服器,確保他準確擁有全部6.5分以上的電影。現在也沒關係了。他最近在重看《教父》,看了好多遍,他現在喜歡教父那樣的英雄,說不上是英雄,卻也並不是壞人,一生與人性的種種複雜面共存,是一個活在人群中的人。

李開復有一個秘密,那就是吃。他熱愛美食,也熱衷於研究美食。每年大董上新菜,他都會受大廚邀請試菜,跟大廚討論菜品。曾有一家出版社知道了他的美食喜好,想給他出一本美食書。但是,在李開復決定之前,王肇輝就直接拒絕了:“我說不行,只要我還在PR這個崗位上管事,就不可能有機會。我不希望開復的公眾形象變得不專注。我希望科技、投資是占他人生符號99%的東西。不能讓人感覺不務正業,跑去做美食了,這不合適。我不同意這樣的事情出現。”不過現在,這個秘密也不需要隱藏了。講述美食時候的李開復,有一種毫無掩飾的由衷快樂,他花了整整10分鐘時間,認真描述如何煮一顆最完美的雞蛋。這是他經過反復試驗、調試,推算出的完美雞蛋烹飪資料。

他選擇Google工作的其中一個條件是,參與Google中國餐廳的籌建。幾乎每個和他在Google共事過的人都記得,每天中午的試菜環節,會看到一個神采奕奕的李開復點評菜,面試大廚,提很多專業問題。

現在不需要爭奪最大化流量了,他開始允許自己說點真正想說的話,吃到好吃的東西,他會給它們拍特寫,傳上網。其實,如果沒有其他人反對,李開復還挺想寫美食的。但是,他是一個溫和的人,不喜歡跟人起衝突。他也尊重別人的專業,只要是他認定的資深人士的建議,他大多會接受。所以,這個出版計畫最終流產,李開復只說了一句話,“那好吧。”

病癒之後,為了讓更多人對AI感興趣,李開復願意去展露更多真實。他參加了奇葩大會。在去錄製的車上,他準備了一份詳盡的發言稿。助理提醒他,那兒鼓勵現場即興,你自由發揮就好啦。但這是李開復所不習慣的場景,他反問,“自由……怎麼自由?”

結果,奇葩大會收穫了嘉賓語音聲波最平穩的一期節目。錄製結束後,蔡康永跑來找他的助理:“開復在幹什麼啦,讓他來玩的,一上來就講課,也不跟我們打招呼,難道他是緊張嗎?”

習慣是不容易更改的,他還是喜歡活在精確的最大化裡。臨近採訪結束的時候,李開復展示了自己手機相冊,裡面有兩部評分7.9分的電影。“這是我最近發現的兩部電影,我還沒有看過。”他說回家後會把這兩部電影下載來看,所以此時此刻,寫稿還不能寫“李開復看過IMDB上所有6.5分以上的電影”,準確的說法是“所有6.5分以上的電影,減去兩部”。

生活也依然追求一種最大化,但如果沒做到,那也沒關係。李開復在家裡追求極簡,一切都要藏起來,相冊藏在抽屜裡面,電視藏在油畫後面,電腦藏在飄窗裡面,音響藏在房間隱蔽的壁龕後面。他試圖也把妻子的化妝品藏起來,為此設計了一個能夠裝400個瓶子的鏡櫃,完美容納妻子現有化妝品。然而,住了一段時間後,滿載的鏡櫃外面不知道為什麼又冒出來100瓶。於是,他從自己的護膚品裡拿了20瓶出來,也放在外面。李開復說,這是適應環境的新策略,既然要存在冗餘,就讓冗餘也搭配著來,在一種新的平衡裡,與冗餘共存。

他再一次開始寫信。小女兒畢業上大學那一年,他給她寫了一封不再公開發表的信。信的最後一段是:

我問媽媽想說點什麼,媽媽讓我告訴你,我們非常愛你。我問她,這句話是不是應該說,我們愛你,比昨天多一點,比明天少一點。她點點頭,眼睛裡閃爍著一點光,那就像是在你小時候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同樣的光芒。

後來不久,小女兒把回信文在自己的身上。一個是Stay Gold,它出自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詩,原意是,美好總是容易消逝(Nothing Gold Can Stay),但她改了一下,對她來說,美好也可以永不消失。另一個是一組數學符號,那是長大之後終於領悟的父親的關心,一個大於號,一個小於號。

今天的創業依然是一場最大化戰爭,但作為親歷者,他也得到了珍貴的經驗:“最大化會發揮人的潛力,但也會犯錯誤。我學到的就是不要去算計到這麼細,分清楚哪些是自私的最大化,哪些是真正對世界有意義的最大化。”

李開復的家裡現在有兩間書房。一間是給外人看的,是他完美一面的呈現,乾淨到空無一物的書桌,所有物件都可以完美收納,曾經的獎狀、獎盃和畢業證書,整齊地排列在櫃子裡,是展示給世界看的戰利品。

另一間書房非常狹小,裡面完全沒有裝飾,沒有吊頂,沒鋪地板,抬頭就是黑壓壓的暖氣管道,屋裡只有一把歪到有點散架的椅子,勉強可以坐下。這裡放著他在家裡佈置的伺服器,以及所有不想被外人看到的東西。

這裡藏著所有他生活的秘密回憶。曾經手寫給妻子的情書,父親寫的信,自己的病歷,過去工作用的舊名片,只對自己有意義的工作紀念物,亂糟糟地堆在一起。他跟自己約定,老了退休了,他就把這些回憶按順序整理好。但現在還不用,這樣就好。

只有在那個房間裡,他不用活在最大化裡。這是他精緻的家裡唯一一個亂糟糟的地方,沒有條理,沒有分類,不用小心翼翼。他時不時要去那兒維護伺服器,跑資料的十幾分鐘時間裡,讀一會兒信,發一會兒呆,想念父親和母親。所有情緒都允許得到短暫的表達,懷念,生氣,懊悔,沮喪,難過,也有希望。這是最大化戰爭的一條縫隙,只在這裡,活著一個真實的李開復。

LPComment 科技生活雜談
2020年3月31日
熱度指數:67
按讚數:67
留言數:1

多數的消費者對於電腦螢幕的概念大概就是三種
一般螢幕、電競螢幕、專業工作螢幕
一般螢幕可能強調外型、價格等等多個面向
屬於大眾化產品
電競螢幕多半訴求更新率、反應時間、酷炫外型
以及多彩炫麗的RGB發光
而專業工作螢幕就要看需求
例如影像編輯用的就會在色彩表現方面特別加強

之前開箱的BenQ EW3280U
(連結:https://youtu.be/5rD8zZNrOxg)
在範疇上就屬於比較特殊化的產品
是目前相對少數針對影音娛樂設計的高階螢幕
相當適合用來看片或是連接家用主機打遊戲

首先在顯示方面, EW3280U具備32吋4K解析度
可以在大畫面上完整呈現4K影音來源的完整畫質
另外還具備「HDRi類瞳孔」
針對遊戲和影片兩種需求做色彩優化
看影片的時候會強化對比與色彩鮮豔度
讓畫面的感染力更強
玩遊戲的時候強化色彩層次
讓亮處暗處的物件敵人都能被看清楚

「HDRi類瞳孔」 也包含了護眼科技
例如可以隨著環境光線自動進行顯示調整
減少長時間觀看螢幕的眼睛疲勞,達到護眼的效果!

看片玩遊戲除了畫面,聲音也非常重要
EW3280U 內建TreVolo 2.1聲道音響
基本上就是直接把SoundBar做進了螢幕內
擁有兩個2.5W高音單元,加上背面一個5W重低音單元
聲音表現比起一般螢幕內建揚聲器可以說是好非常多
原廠也拿了別的品牌的聯名喇叭螢幕讓我們做比較
EW3280U 聽起來除了音量更大、聲音層次更好
並且低音表現更震撼外
整合於螢幕內部的設計不必外接一顆小低音
看起來也會更簡潔

另外很多人可能會忽略
音響在工作的時候會有明顯的震動(尤其是重低音)
那這個震動除了可能會影響螢幕本身
也會讓使用者在觀看畫面的時候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所以許多螢幕喇叭會把重低音接到螢幕外,作為獨立設備)
所以EW3280U除了透過各種緩衝材料來做減震之外
也加入了「多點懸吊」的設計
可以大幅減少螢幕與音響之間的共振情況
這是一個一般人不會發覺
但卻是要達成2.1聲道音響與螢幕一體化至關重要的設計!

可能有人會覺得
「為什麼要花兩萬多買一款更新率60Hz的螢幕?」

這就是你從電競螢幕的思維來出發才會有這樣的想法
很多專業螢幕更新率也是60Hz,價格高到你難以想像
所以更新率和反應時間並不是所有螢幕的主要指標!
重點還是看螢幕的訴求
能不能在它的領域達到足夠好的表現

EW3280U我覺得就是滿好的例子
其實我們一般看片或是玩家用主機遊戲
幀率其實都不太會高於60fps
所以高更新率其實並不會有明顯的幫助
反而是在色彩、細緻度、音效,甚至舒適度方面作提升
才是這類主打影音享受螢幕用戶所最需要的!

商品連結:https://benqurl.biz/2xVgTXc
BenQ
#BenQ顯示器
#與好友一起沈浸更好的體驗
#投入讓我們同在

楊忠憲 K線捕手
2020年12月9日
熱度指數:42
按讚數:42
留言數:0

【你在股市的投資常常「走音」嗎?】

有投資會問:學股票,有先天資質高低之分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另一個故事,或許大家可能比較容易懂。
我想,大多數朋友都有去過KTV唱歌吧!
通常去KTV的朋友都是一般人,也就是所謂的素人,多數人都是歌藝普通,只有極少數人是天生歌藝好,不過當然也有人極少數會五音不全,但這極端的好和不好,都是少數,多數人的資質是處於中間。
幸運者,音比較準、音比較高、音質又好、中氣又足,學起歌來容易突破或是進步;而會走音、老是唱不上去,或是音會飄的朋友,仍是可以透過訓練來補救,只是他們必然比資質中庸,或是資質特優的人,來的辛苦。
但是歌藝比較不盡如人意的朋友,在KTV裡要求的是什麼?
我想其實只希望練特定的幾首歌,然後在KTV交誼時能有個互動,那對一般人就足夠了。而不是要追求像歌神一樣,能夠到小巨蛋開萬人演唱會。
如果清楚自己的需求,那這樣子的目標,是絕對做得到的。
只要透過選適合自己的歌,找對書籍或是老師,然後下苦心磨練,這樣一定是有機會的。
股市也是一樣,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各有所長,有人先天上具備學習股的優勢,但是這不代表較不具備優勢者,就沒希望了。
相反的,假如我們只是希望讓資金活化,賺取合理的利潤,而不是要跟股神或是專業經理人比賽,追求超額利潤,發展出一套簡易、單純,且適合自己的模式,這樣的目標是不難達成的。
此外,我們要認清自己的「能力圈」,所謂能力圈就是我們所能駕馭,或是能達到的專業範圍。
回到剛剛唱KTV的概念,歌唱的專業和境界是無窮無盡的,人的時間、精力和能力有限,所以我們必然要清楚自己的極限在哪邊,而不是盲目追求「知識」,需要有系統有方向的學習。
必須清楚自己的音域、適合的歌路抓出來,專精那ㄧ部份即可。不需要什麼歌都要會,什麼歌都要學,每一種歌唱技巧都要練。(不過共通的基本功還是要練的。)
假使,一般人願意努力,能練熟固定那幾首歌,不需要跟歌神PK,到小巨蛋開演唱會,只要能上的了表演台,每一次在KTV都很順利的演出,賓主盡歡,就足夠了。
但就怕有人會走音、老是唱不上去,或是音會飄,卻又不肯下苦工練習,還怪音響效果差,或是麥克風收音不好,那就很麻煩。
但這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連自己走音都沒發現,還一直唱一直唱…

※對於唱歌只是比喻,並不是對走音的朋友有異議,請多包涵。

劉南琦臨床心理師
2021年5月4日
熱度指數:40
按讚數:31
留言數:2

隔代教養,大家對其造成的家庭與社會問題都有些概念,但你知道「隔代照護」的問題也很嚴重嗎。

(這問題明明我在門診發現已經嚴重到不行,但google關鍵字竟然找不到什麼像樣的討論)

隔代照護,就是祖父母輩不是由子女輩、而是由孫子女輩負責照護。

這反映了現今社會長照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父母輩不是不想照顧,而是無法照顧。

他們是青壯世代,工作不是已經穩定禁不起三不五時的請假、沒有和雇主商量的條件,要嘛就是勞力底層,如果請假的話,全家連基本生活都有問題,別說生病照顧,大家根本都要吃土了。

不管怎麼說,都是一個再幹也沒幾年、得把握年資年薪多賺點錢的即將老去世代。

那麼他們的子女輩呢,大概都是學生,或剛畢業未久、什麼都還在起步階段,也許正在找工作,也許正在轉換或抱怨著工作,所以不得不的家長只好要求孫子女輩﹕

「反正你工作也不穩定,留在家照顧阿(公)嬤好了。」

「阿嬤以前那麼疼妳,現在正是需要你的時候。」

「放學不要顧著玩,早點回家幫我弄給阿嬤吃,不然阿嬤要餓肚子。」

種種要求已經顧不得什麼情緒勒索,根本鋼鐵般的命令,由不得你說不。

我記得念研究所的時候,有個同學常常下課後無法和我們去聚餐,假日也必須在家照顧年邁的阿嬤。有一次他跟我們說,要不要來我家看片﹖我剛換很棒的音響喔,看電影的效果超好~~

只要想到他家裡的藥味和躺床插管的阿嬤,我們就完全沒勁,很客氣地跟他說不了不了。

我還記得那同學當時哀怨的眼神。

*

我遇過最小的隔代照護年紀為小六。

一個連自己都需要照顧的孩子,卻要為臥床的阿嬤把屎把尿加翻身。放學後她哪都不能去,只能回家照顧阿嬤,而且回到家時阿嬤通常已經屎尿滿身,不是唉唉大叫就是破口大罵,罵她為什麼不快一點回來。

她哭著告訴我,老人家身體那麼重,當時力氣小根本就翻不動,還被罵。她一開始不知道怎麼換尿布,也沒有人教她。

這有多殘忍!

現在的她已經20多歲,提起這段不堪回憶時聲音仍舊發抖,而且她還經歷了阿嬤離世的那一刻,沒有任何大人在場。於是那些死亡味道揮之不去,直到10幾年後仍舊糾纏著她。

我遇過一個很哀怨的中年失業男子,在他30多歲時最愛的阿嬤生病了需要照顧。

他想,自己做的是一份擁有專業技術、前景看好、薪水優渥的工作,這條件怎怕找不到工作﹖但阿嬤都85歲了,再活恐怕也沒幾年,工作,再找就有了。

於是他就瀟灑的辭了工作照顧長輩,也遂了父母的意。但,可憐見的,阿嬤多活了10幾年,活過了百歲才辭世,而他也已經50歲,想重回職場也沒有他的位子了……。

還有更多更多的例子,年輕人只敢做兼職工作不敢找正職,擔心工時太長沒辦法照顧家人;年輕人多年沒有工作,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卻在長輩走了之後被罵沒用,一事無成。

*
父母們啊,你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要過。

你們的人生不能被打亂,他們的人生也不能被喊卡。自己的父母自己救,別把問題丟給身心發展未臻成熟的下一代。那該怎麼辦﹖去找資源,去想辦法啊,去設法打聽長照資源,想想怎麼爭取社會福利或補助,不要便宜行事把問題丟給其他家人,拖更多人下水。

那些孫子女輩的年輕人啊,不要覺得內疚,你不是看護,也不是醫護,很多事情做不來是正常的。如果你想飛,就飛吧,我相信阿嬤如果愛你,一定會祝福你的。

Hannah敗家愛旅行
2020年6月9日
熱度指數:25
按讚數:24
留言數:7

說好的走到哪嗨到哪,去哪都能變成KTV,首要條件要有一台厲害又有顏質還能讓耳朵懷孕音質的無限K歌藍芽喇叭的音箱啊!

INTOPIC藍牙喇叭,我們這台不止有顏質,有KTV,音響,廣播FM。。。還能有五彩繽紛的LED投放氣氛燈,看到馬上就在那疫情不能出去時就買了一台,在家嗨起來,大人跟小孩唱起來~~~
現在有這台之後,我們也不太去KTV,而且家裡面的小孩都不太能跟去,直接乾脆團購買一台在家唱最棒了。

這台喇叭質感啵棒的好,唱歌之外還能當音響使用,工作需要演講也能當擴音器使用,功能性滿高的😍
我們最常用來唱歌,唱歌時也還能走一個~~我一個人不孤單的概念,因為麥克風有兩支哦!一支有線,一支無線,無線的可距離機器15公尺,所以要來曬恩愛雙人對唱也可以的啊!

音響續電量可使用七小時,開趴唱歌不是問題,沒電時就用USB充電,約3個半小時就可以充滿,可支援Line In/USB/MicroSD/廣播,如果播放的裝置是沒有藍芽功能的也可利用附的傳輸線做傳輸播放,真的很方便。

家裡小孩們除了愛唱歌外,最喜歡的無非就是按下那顆MODE鍵,瞬間可以咚滋咚滋感受的閃閃霓虹氣氛燈了吧!這個燈光還能隨著音樂變換,燈是LED設計還非常的省電,我真的覺得科技發達好棒🤣
音響除了基本調整音樂和麥克風聲量,竟然連專業唱歌Echo都能調整,不得不稱讚這台音響發明的人才。
有著20W高音喇叭和低音震模高音質,音質真的好好聽,耳朵都要懷孕了啦!
露營,聚會,自嗨,野餐,帶上這一台歡樂無限來唷😊

😍藍牙喇叭有附以下內容物😍
✅6.3mm高音質有線麥克風,
✅高音質無線專用麥克風,
✅MicroUSB充電線,
✅Line in線,
✅說明書,
✅麥克風固定環兩個
還有總體上是超高質感的顏質音箱外觀,除皮革提把還有同色系的麥克風放置套,按鈕跟旋轉鈕也是走一種復古感,底部還貼心做了防滑設計哦!
真的帶到哪都可以成為音響界的時尚代表啊!

開團時間 : 6/8-6/15
來跟我們團購一起唱
INTOPIC無線K歌木質藍牙喇叭
粉絲團購購買網址在這裡~~
https://gbf.tw/jxaik

馬世芳
馬世芳
2021年4月18日
熱度指數:341
說讚數:339
留言數:2

看完《我庄三部曲》,就聽生祥的話,去光顧B級美食,和朋友驅車延三夜市吃旗魚米粉湯配雞卷紅燒肉粉肝炸蝦仁肝連,又吃了花生湯配燒麻糬,四個人總共六百元,划算划算。

先說大家都有意見的音響問題:國家音樂廳的空間原是為了 acoustic 樂器而設計,若用揚聲器補強插電樂器,整個音場很容易轟成一片。這次生祥樂團的插電樂器和 Nori、政君的打擊樂,和 NSO 如何能不互相「吃掉」,又要兼顧各聲部的層次和厚度,實在是絕大的挑戰。老實說,我在國家音樂廳看過的類似跨界編制演出,聲場都差強人意,這或許是跨界類型演出在國家音樂廳不得不接受的先天限制。

我猜,這次上半場的聲音設計,未必都該歸於「技術失誤」,而是這種沒有太多前例的實驗性質演出,聲音呈現方式原本就會有不同的思考,可能在全盤權衡場館限制之後,必須創造一種和原本生祥樂隊的聲音結構完全不同的,偏向交響編制表現的走向。上半場搖滾樂器比較低調的幾首曲子,音樂細節是清楚的。人聲誠然可以再推出來一些,但我以為,基本的聲響邏輯還是成立的。問題比較大的是全部樂器合奏的曲目,音樂轟轟的,人聲就被吃掉了,電吉他和薩克斯風獨奏也常被淹沒。

不過,下半場生祥的人聲推出來了,聲響表現偏向生祥樂隊的原始核心,弦樂細節卻被吃掉了,時不時還有 feedback,編曲細膩處不容易表現,這又是另一種可惜。

演出前一天,我去看週四下午的彩排,才知道他們週三正式在音樂廳試音,就發現很多問題得處理。到我去看的時候,揚聲系統已經重新佈置過。作曲家張玹反覆在觀眾席前後左右的位置細聽音場,一面和PA溝通,一面和指揮楊書涵討論音樂段落細節。那天我聽到的音場,倒沒覺得有什麼大問題。想是後來又做了重新思考吧?

我不是音響專業,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我知道,對這次演出的聲音處理,團隊是下了大工夫的,我們且等生祥自己來說這一次的經驗,對生祥樂隊,對音樂圈同行,相信都是極有價值的學習。

那麼,我怎麼評價這場演出呢?老實說,個人以為,現場聲響的表現,並不是太大的問題。我深深嘆服作曲家張玹的才氣和用心,這絕對不是我們習見的,套句永豐的形容,「搖滾交響化」的編曲,而是和生祥、永豐展開機鋒處處的對話,把原曲元素織進全新的風景。十位NSO樂手和特邀小提琴魏靖儀、單簧管羅達鈞,當然還有薩克斯風謝明諺,也都和生祥樂隊一樣,是這場音樂會的主角。

生祥說這是他的「古典元年」。借用永豐的說法,古典樂手合奏的未必是所謂「古典音樂」,張玹的風格,用「現代音樂」來描述更準確些。或者借用夫人的形容,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古典樂」。

我不是行家,聽張玹在這場音樂會的創作,有時聯想到畫面感極強的美劇、電影配樂,有時又是穿插大量不和諧音的實驗音樂,甚至有一首歌讓我聯想東歐 / 俄羅斯樂風。然而張玹不管怎麼玩,怎麼不做「理所當然」的編排,概念卻都是落實的,師出有名,絕不淪為任性的「野狐禪」。我很喜歡黃博裕的管子和嗩吶、謝明諺的薩克斯風、大竹研的吉他融入張玹編曲的方式,那是和生祥樂隊截然不同的驚喜。

我真心覺得這次的合作,值得錄成專輯傳世。正式演出之前,我完全不能想像張玹和生祥樂隊會碰撞出什麼來,看完之後,只能說,收穫遠遠超出當初的想像。張玹,實在厲害。

我最感動的時刻,是 Joanna 和生祥合唱〈南風〉,震撼人心,深沈細膩,這段演出,足以列入當代經典。她的演出心得在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chickenjoanna/posts/4097405643654995

還有,〈對面烏〉重新編曲,反覆盪開再盪回,一遍遍地更揪心了。〈化胎〉新編之後,益發有老酒的苦醇和芳香。〈仙人遊庄〉、〈菜乾〉都變得慧黠、調皮,卻不輕佻。〈宇宙大爆炸〉既然生祥不用唱,乾脆拋掉一切包袱,撒開來玩。結束的〈動身〉,竟變成了恢宏的交響史詩......。

總而言之,我聽得很過癮,很感動。這次的合作,不但是生祥樂隊的里程碑,對有心跨界實驗的音樂人,也是極有啟發的。作為多年樂迷,謹此對生祥樂隊和張玹、NSO、以及諸位厲害特約樂手,鄭重說一聲「謝謝」。

相信《我庄三部曲》六月的衛武營演出,經此一役,重新調整,又會是一場截然不同的體驗,絕對值得衝去再看一次。

6/19 生祥樂隊「我庄三部曲」演唱會,還有票!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362391282042650627

CB〰️減醣、低醣、低碳飲食|日常|運動
CB〰️減醣、低醣、低碳飲食|日常|運動
2021年1月28日
熱度指數:139
說讚數:139
留言數:0

最近開始陸續回歸運動了(˶‾᷄ ⁻̫ ‾᷅˵)

#CBder系列文

以往運動以健身房為主
因為疫情(各種擔憂)選擇在家運動(居家自主訓練),搭配運動的app(Nike training club或Nüli),甚至做些簡單的肢體伸展,其實都有累到🤣(太久沒動惹凹嗚)

也正好最近回歸運動,許多讀者私訊詢問居家訓練的配備有哪些ʕ •ᴥ•ʔ所以本篇就來分享我平常用的道具啦~

⚠️我不是運動教練,僅提供個人使用心得,很基礎基本初階的😆要專業化務必尋求運動教練喲!

1.瑜珈墊
這完全居家訓練必備✨瑜珈伸展或躺著の阻力訓練等,都需要一個舒適的墊子,保護身體的各部位,務必挑選穩定性夠且抓附力佳的墊子,安全且防護。(3-5mm的墊子為基本選擇)

2.Sudio Ett藍牙耳機
我很喜歡搭配音樂一起動(˶‾᷄ ⁻̫ ‾᷅˵)上一副耳機沒有抗汗功能,所以大爆汗時我就不聽音樂惹(ㄨㄟ)(保護耳機),Sudio出了Ett系列,抗汗水💦簡直我滴小救星,讓我運動也不用怕汗水了👍使用一陣子感想和Tolv系列一樣,抗噪功能和音質表現好,符合我的需求!
(綜藝跳)
✨工商服務時間✨Sudio的【聲相繫,情相悅 】優惠活動📢
▫️即日起至2021/2/14 到 @sudio 官網結帳輸入折扣碼 CBdaily15 打85折!配合情人節活動,隨訂單贈送情人節限定禮物包裝袋🎁
▫️再次使用Sudio,不僅耳機配戴上更舒服,同時還提供更優質服務,現在起官網購買除享免運、30天免費退貨服務外,為了展現對品牌及品質的要求,目前只要加入 Sudio Sphere 會員,購買後註冊音響/耳機,所有產品皆享有長達三年保固。

3.按摩滾輪
這肯定是必備的,特別做阻力訓練後一定要好好滾輪一下,好好按摩並放鬆身體的肌肉,讓身體得到完整的修復,雖然真的很痛(我個人🤣)每次用它都好痛像酷刑但又很爽(變態),總之有運動好好按摩是必須的。

4.多用途彈力帶
有各種強度可以選擇,依照個人的訓練程度挑選,優點是方便隨身攜帶,用途多元,加強手/臀/腹/背/胸の肌肉,全身運用逮揪補爹斯!

5.訓練彈力帶
除了適用於肌耐力訓練,更能做些肌肉拉伸展的運動,初學者一樣選擇低阻力的為主,再進階依據運動調整選擇不同阻力。
(我目前用它慢慢練習引體向上,希望今年可以成功做一下嗚嗚)(真滴菜比巴)

6.迷你彈力帶
這是我第一個入手的彈力帶,有不同材質的選擇(乳膠或布料),優點也是隨身攜帶隨時可以練,可訓練各肌群,cp值高、實用度高。

7.啞鈴
我自己歸類啞鈴為——初階後的小小進階運動用品,可以用於深蹲、弓步、仰臥推舉等進一步的訓練,不同重量適用不同的運動強度。若為初階沒有運動經驗的朋友想嘗試,建議以1公斤開始再逐步增加喔。

8.壺鈴
我將壺鈴歸類與啞鈴一樣,適合初階後的小小進階運動用品,結合肌力強化、增加有氧訓練,訓練肌肉延展性和耐力的運動用品,整體來說很適合進行全身性爆發力訓練和加強心肺功能。

9.拉力繩
與彈力帶一樣有不同阻力的選擇,我買的拉力繩是可以掛門擋固定的功能,和TRX的使用概念有點像,不過使用性質不同(可自行請教運動教練或谷哥先生),拉力繩適合初學者,除了好上手之外,使用也廣泛,像是瑜珈、柔軟度訓練、肌耐力等輔助訓練,好伸展彈力好。

以上小小分享✨
運動用品我幾乎都是在iherb或迪卡儂購入,現在有很多品牌可以選擇,選擇安全就可以安心嘍!疫情雖然影響我們的生活,若非要比賽的朋友,想小小鍛鍊身體,選擇居家訓練是很不錯的方式(˶‾᷄ ⁻̫ ‾᷅˵)

#healthylifestyle #exercise #fitness #fitnesslifestyle #運動#有氧運動 #無氧運動 #居家運動 #居家訓練 #居家訓練必備工具 #增肌減脂 #增肌 #減脂 #運動按摩#運動用品#健身 #健身日記 #藍芽耳機 #sudio #sudio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