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威廉資訊一覽在Dcard、mobile01、PTT PC版的網友經驗分享跟推薦

在熱度網列表中整理了包含征服者威廉的熱門影片跟討論,有37篇Facebook的貼文內容,其中有Z&Ss雙胞胎妹妹生活誌、Wilhelm Chang Photography、Zass17、謝金魚、跟Craig 藝起逛英國 Craig's Tour UK等,共有156位網友參與留言討論,另外還有YT影片共1個,裡面有英雄說書等創作者的影片,這些都會是網友討論與注意的征服者威廉有關!另外還有關於征服者威廉的相關影片還有征服者威廉大帝的各種內容以及征服者威廉 ptt的相關資訊這些都可以在這個征服者威廉的列表清單中。

瀏覽更多網友們參與討論與知道的征服者威廉是什麼內容吧:

Z&Ss雙胞胎妹妹生活誌
2019年11月3日
熱度指數:1444
按讚數:1399
留言數:12

孩子們Half term 期中假期放假一週
和婆婆帶孩子們來她年輕時求學的巴黎玩玩
也順道帶著孩子來一趟《英法歷史文化之旅》
到了法國西北部《巴約》城市來看世界上最長
長有70公尺《巴約掛毯 Bayeux Tapestry》
認識英國第一任國王 -征服者威廉
在西元1066年黑斯廷斯戰役上的豐功偉業

上次我來巴黎
印象很深刻
從英國搭船開車過來巴黎的路上
一路倒奶

因為那時Ss6個月大留在台灣娘家
擔心分開半個月沒有定時擠奶
到時回台灣奶量縮減

按時每4小時就擠掉300C.C
沿路下交流道倒奶😂😂😂

#大概只有堅持餵母乳的媽咪了解箇中滋味😆

Wilhelm Chang Photography
2019年7月18日
熱度指數:827
按讚數:789
留言數:42

聖米歇爾山 孤懸海上的法國經典|Mont Saint-Michel, France
第一次親眼見到聖米歇爾山時的驚艷感,大概一輩子都不會忘掉。平坦的天際線上、淡淡的海霧裡,一座山突兀的拔地/海而起。山頂修道院高聳的尖塔最頂端,還站著手持屠龍寶劍的大天使聖米歇爾。不知道中世紀遠道而來的朝聖者看到這幅景象,會不會懷疑自己看到海市蜃樓。


為了可以拍到聖米歇爾山的晨景,我選擇先在本土住一晚。抵達時先在旅館安頓好,再出來欣賞聖米歇爾山的夕景與夜景。隔天一早拍完晨景後,再搭乘接駁車進聖米歇爾山。


聖米歇爾山最早是隱士想避世修道的地方,而它潮汐島的特性則再理想不過。然而隨著朝聖者及觀光客越來越多,在十九世紀時,便建造了一條連接本土與聖米歇爾山的道路。雖然讓訪客不必冒險通過暗佈流沙的沙灘,以及躲避速度可比奔馬的潮汐,但也讓潮水無法包圍聖米耶爾山,失去了遺世獨立的氣質。幾年前法國政府耗費鉅資建了座橋,並拆除了使用近135年的舊路,讓海水在高潮時可以再度圍繞聖米歇爾山,重現海上孤島的經典絕景。


走進聖米歇爾山裡,看到蜿蜒街道裡滿滿的遊客、商店與旅館,會有種來到諾曼第九份的感覺。但想到聖米歇爾山做為宗教聖地,朝聖者不斷,世紀以來都是這樣的景象,好像就比較釋懷一些。


加上英法百年戰爭時,即便英格蘭人已奪下整個諾曼第,並反覆圍攻聖米歇爾山,但就是沒有辦法攻下,最終棄炮而去,讓聖米歇爾山又多了一些象徵法國的性質。這個性質深深的啟發了當時的法國人,包含聖女貞德,也更奠定聖米歇爾山日後遊客磁鐵的地位。


聖米歇爾山的人口在十九世紀中葉一度超過千人,但今日只剩約五十人而已(其中半數還是僧侶)。這樣少的人口,相較與每年三百萬的造訪人次,意味著在聖米歇爾山裡舉目所及幾乎都是遊客而非當地居民。也許有些人會好奇,這樣專程遠道而來,看一座如此觀光化的景點是否值得?


我自己的看法是,以聖米歇爾山的景觀、地理獨特性與歷史文化底蘊來說,算是世上唯一,絕對值得造訪。即便相似的英國Cornwall聖邁克爾山(St. Michael's Mount),也是當時征服者威廉為了獎勵聖米歇爾山修道院對於其在英國王權上的支持,而賜給並仿照聖米歇爾山修道院而建的。因此除了算是聖米歇爾山的下支外,規模與歷史也不及本宗。


因此,不論是在諾曼第、布列塔尼甚至巴黎,如果時間足夠,都還是很推薦來聖米歇爾山走走。

更多我的旅行照片請參考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Zass17
2020年10月14日
熱度指數:725
按讚數:708
留言數:13

黑斯廷斯之戰(Battle of Hastings)是英國歷史上的諾曼征服(Norman conquest)中最具決定性的戰役,這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有軍隊能成功的入侵英國本土,自那以後再也沒有人能成功征服英國。諾曼軍隊是由諾曼第公爵吉約姆二世(即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所率領,行動在當年的九月底發動,於1066年10月14日,也就是將近一千年的今天在黑斯廷斯附近催生決定性的戰果,諾曼軍隊擊敗英格蘭的守軍,並擒殺了當時的英格蘭國王哈羅德二世(Harold Godwinson)。

創作於11世紀的貝葉掛毯忠實地描述了整個黑斯廷斯戰役的前後過程,圖片就是哈羅德二世壯烈殉國的畫面,包山包海的掛毯鉅細靡遺地記載該戰役中重要的人事物,甚至包括1066年4月出現在天空中的哈雷彗星,不過卻遺漏了這場諾曼征服的開幕,傳說征服者威廉在1066年9月29日首度踏足英國國土時不慎面朝下摔倒,為了不在軍隊面前出醜,他雙手捧沙站起來喊道:「我現在已經擁有了英國的土地!」

這個故事的真偽難辨,因為跟凱撒當年侵略不列顛的故事相似度實在太高,推測是征服者威廉的傳記作者為了讓他與凱撒有更多的共同點而編造的。

謝金魚
2021年7月19日
熱度指數:528
按讚數:518
留言數:33

#史泡泡 #理查三世的三個女人 🔥如果真相是時間的女兒,那時間最寵愛的寶貝兒子一定是謊言這個王八蛋🔥 Part1
*本篇文章由 國家兩廳院 NTCH, Taipei贊助 ,疫情過後請關注「理查三世」重排喔

「現在我們嚴冬般的宿怨,已給這顆約克的紅日照耀成為融融的夏景......可是我呢,天生我一副畸形陋相,不適於調情弄愛......因此,我既無法由我的春心奔放,趁著韶光洋溢賣弄風情,就只好打定主意以歹徒自許,專事仇視眼前的閒情逸致了。」
~~莎士比亞,《理查三世》第一幕,理查的台詞~~

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昏悖愚蠢的國王並不少見,但像理查三世這樣一上台就標準「我就爛」的倒是比較少。或許,這是因為在前面的歷史劇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一路演下來,關於理查三世的背景已經有過交代了,莎翁也就不再拖台錢了。

但理查三世之所以被莎翁各種抹黑,除了像約瑟芬鐵伊在《時間的女兒》中說的,參考了明顯偏袒都鐸王朝的史家湯馬斯摩爾之言外,其實另一個原因很簡單,莎翁跟理查的時代相差了100年,本來就有取樣的困難。

但即使如此,莎翁本人成長的小鎮距離理查之妻所生長的「沃里克城堡」只有14公里左右的距離,在莎翁小時候可能聽說了不少關於理查的故事跟傳說。而且,在伊莉莎白女王時代的英國是有文字獄的,擅自散布不利國王的言論是有重罪的,莎翁沒有那麼大的膽子敢替理查平反,也沒有動機去追尋所謂「真正的理查是怎樣的」。

不過,為什麼理查的故事會這麼迷人?幾百年來無數的人著迷於這個國王?但這一切的紛爭,其實都跟女人有關?

🇬🇧簡單粗暴快速英國史🇬🇧

簡單說,英國的歷史一直都很常由歐陸的外來勢力侵入,除了早期的史前時代之後,後來有羅馬人、有盎格魯撒克遜人、丹麥的維京人,都在英國建立過自己的王國,大概在11世紀,諾曼第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侵略,就是所謂的「諾曼征服」,同時統治英格蘭跟原本就有的諾曼地公國。

征服者威廉死了之後,由他的兩個兒子分別治理英格蘭跟諾曼第,但管英格蘭的兒子死了之後,由威廉最小的兒子亨利一世即位。亨利一世跟蘇格蘭的公主有一子一女,在兒子死掉之後,指定由女兒瑪蒂達跟女婿安如公爵繼承王位。

瑪蒂達應該是英格蘭歷史上最早的女王,但她的王位被表哥侵佔,在一場長達十幾年內戰後,雙方後來達成協議,表哥登上王位,但表哥死後由瑪蒂達的兒子繼承。

於是,瑪蒂達公主的兒子,就開創了第五個外來的王朝:金雀花王朝,成為亨利二世。金雀花王朝傳到中期,就是梅爾吉勃遜的《英雄本色》那個時代,奸詐狡猾的老國王是愛德華一世、懦弱無能的廢物兒子是愛德華二世、美麗的蘇菲瑪索跟梅爾吉勃遜懷上的就是愛德華三世(以上都是電影說的,跟歷史不符)。

在愛德華三世的時代,因為愛德華三世的媽媽是法國公主,所以當法國國王掛掉的時候,他宣稱自己也有繼承權,英法兩國橋不攏,於是就開打了,這就是英法百年戰爭,時間是1337-1453。

在這過程中,大部分都是長子繼承,女性只有瑪蒂達曾經被她老爸指定為繼承人,可是最後還是被表哥打敗,顯然女性繼承這件事還不是板上釘釘,但可以透過國王的意願得到認可。這可能是因為歐陸大部分還是實行薩利法、女性沒有繼承土地跟爵位的權力,但在英格蘭的普通繼承法,在男性子嗣都死光之後,女性可以繼承,許多貴族世家都用這種方式在男嗣斷絕時延續了家族的存續。

繼承權這件事,在整個英國歷史上至關重要。

英法戰爭的起源,在於英法兩國對於女性的繼承權能否轉移給子孫的認知不同,法國認為不行,但英國認為可以。而後續的玫瑰戰爭,也是圍繞著繼承權問題而起的戰爭。

我們可以暫時結論一件事,那就是瑪蒂達公主雖然沒能當上女王,但她開啟了一個長達四百年的論爭:
1. 女人可不可以繼承英格蘭王位?
2. 女性的王位繼承權可不可以傳給子孫?

而這兩個問題,即將在她所開啟的金雀花王朝後期影響她所有的後代。
-------待續~~~~

Wilhelm Chang Photography
2019年7月28日
熱度指數:447
按讚數:430
留言數:32

英國多塞特 化石海岸與城堡廢墟|Dorset, UK
西元1811年,一名年僅11歲的女孩在英國多塞特郡的海岸,發現了史上首具完整的魚龍化石。她就是英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瑪麗安寧。而英國南部的這段海岸,也被稱作侏羅紀海岸,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原本我只是在規劃多塞特另一處名勝 -科夫城堡廢墟的拍攝旅行,發現侏羅紀海岸其實離城堡不遠。由於從小就對恐龍與化石很感興趣,即便長大後在古生物學上沒有太多鑽研,還是打算趁著一個週末前去一圓孩時的恐龍化石夢,也許在幸運之神眷顧下,能碰巧撿到一些小化石。


侏羅紀海岸不像七姊妹斷崖、康瓦爾那樣受國際觀光客注目,但其實除了富含化石外,侏羅紀海岸也一樣風光明媚,毫不遜色,適合健行慢慢享受此地風光。侏羅紀海岸的海岸線綿長,有許多值得一停的景點。我由於受限搭乘大眾運輸,所以只選了三處主要地點造訪,即Durdle Door、科夫城堡與Charmouth海岸。


首日我先抵達了漂亮的海濱城市Weymouth,再搭乘公車前往著名海蝕洞Durdle Door。在海灘上野餐完畢後,享受著英國舒適的夏日,邊健行邊欣賞沿途的海岸景緻,直到抵達Lulworth Cove。稍作停留後,就前往科夫城堡廢墟附近的住宿過夜。


科夫城堡是西元十一世紀時,諾曼第的征服者威廉興建的。在十七世紀中葉的保王派與議會派的內戰中,作為保王派要塞的科夫城堡在議會派的兩次圍城下,終於被破城,並在數個月後被拆毀。


今日的科夫城堡,以山丘頂城堡廢墟孤立於晨霧之上的天空之城美景著稱。可惜我到訪的時間並非晨霧的好發季節,在欣賞完晨光下的科夫城堡後,就啟程前往當年瑪麗安寧一舉成名的Charmouth海岸朝聖。


我原以為瑪麗安寧是在海岸散步時,無意間發現化石的。不過在進一步資料搜集下,便發現自己太過天真。即使當時瑪麗安寧未滿十二歲,但她所發現的那幅魚龍化石,其實是在她有明確目標下,耗費數月的艱苦挖掘後,才出土面世的5.2公尺巨幅化石。而這還是基於瑪麗安寧是成長於以尋找並販賣化石的家庭中,有豐富相關知識與實作經驗的情況下。因此連支地質槌都沒有的我,在沒有背景知識與專人的帶領下,尋獲化石的機率是相當渺茫。


不過雖然我最終一無所獲,但在海岸岩壁上搜尋的過程還是相當有趣的。當地其實也有徒步導覽團帶著遊客去找化石,因此如果對古生物化石以及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很推薦來這裡走走。如果不想跟我一樣空手而歸,附近也如同十九世紀時一樣,有紀念品店販賣化石給遊客,不嫌重的人也可以參考看看。

更多我的旅行照片請參考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